管理文章深度剖析“麦拉宾法则”的意涵与运用技巧
次阅读
《 廖孟彦 睿华国际荣誉顾问 》
任何谈到关于沟通和表达这个议题时,你一定听过“麦拉宾法则”的黄金沟通比例,但其真正的意涵却常被误解,而我们又该如何运用在教学上,来提升讲师风采与表达魅力呢?
所谓“麦拉宾法则”主要的立论是,要评断是否信任一个人,根据对方语言得到的讯息(谈话内容、言词的意义)占7%,从听觉得到的讯息(声音大小、语调等)占38%,透过视觉得到的讯息(外在、表情、动作等)占55%,因此也称为“7─38─55法则”,换句话说,我们对别人的信任度,有高达93%是靠外在所接收到的讯息决定的,因此讲师站在台前,在还没有开始正式讲授前,学员大多也是以这样的标准来判断这个讲师是否值得信任。
这就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家艾伯特.麦拉宾(Albert Mehrabian)于1971年提出的“麦拉宾法则”又称为“3V法则”或是“7─38─55法则”,也就是“说话者影响听众的要素,Visual(视觉讯息:外表、表情、仪态、眼神)占55%,Vocal(听觉讯息:音量、音调、语速、音质)占38%,Verbal(语言讯息:内容、辞意)占7%”,以此来证明“怎么说,要比说什么来得重要!”。
我常听到不少讲师在从事演讲或教学的过程中,也常会引用“麦拉宾法则”或“3V法则”来强调外在的表现有多重要,但却轻忽了内容的重要性,若仔细理解麦拉宾的原始实验设计,他一开始就有轻忽语言内容传递讯息的能力(比如用“单字”做测试,而非“完整的内容”),因此引用麦拉宾法则来论证“外在比内在重要”,其实会造成相当多的误解。不过“麦拉宾法则”至少在一种情况下适用:“当一个人说话的身体语言及声音表情,和其说话的内容不一致时,人们会倾向相信非语言讯息,而非他说的话。
换句话说,只有当听众已相信讲者所说的话,或完全不知道内容时,外在的肢体语言表现才有可能会形成影响力。但只要听众察觉或怀疑讲者说的话有问题,再好的肢体语言或演讲技巧,也挽救不了听众对讲者说话内容的信任度,甚至还可能因为两者的不一致,让听众认为讲者是在误导或欺骗听众,而因此产生厌恶。
但反过来说,一旦听众察觉到讲者的技巧有问题,例如:用非常夸张的肢体语言或过度渲染的声音表情,即使论述的内容再好,也会影响听众对讲者的接受度和信任度,也就是“三流的发表可以毁掉一流的内容,但一流的发表却不能拯救三流的内容”,我认为这才是“麦拉宾法则”适用在教学或演讲上真正的意义,也就是“怎么说”和“说什么”一样的重要。
那么,讲师该如何运用“7─38─55法则”来提升自己的专业风采和表达魅力,快速赢得听众的信任呢?建议可从以下四方面来着手精进:
(一)服装仪容:
1. 先求得体:
讲师的穿着必须要得体端庄、具专业形象,但是否就一定要穿西装打领带才算是得体,我个人认为倒也不必要,讲师可依自己的授课主题,穿搭出自己的特色,展现出自己的专业风格。尤其是公司的内部讲师,授课当天若突然穿西装打领带来(尤其是科技业),而台下学员却仍穿着轻松,这样反而会显得讲师和学员格格不入,产生距离感。
2.再求加分:
我认为穿着得体的标准是,讲师要比台下学员的穿着有“高一级”的相对概念,也就是说讲师要先了解学员平日的穿着,而授课当天的穿着要显得比学员更正式些,但却不宜过度。举例来说,若学员穿着休闲服和牛仔裤,讲师可穿着衬衫和休闲西裤,这样就是“高一级”的概念,倘若学员已穿着衬衫和西裤,那么讲师可以打个领带或是加一件西装外套,都可以展现更专业的形象,也可以再搭配一些精致的配件,都可以为自己的专业再加分。
(二)表情眼神:
讲师要面带微笑、诚恳自然,露出从容自信的表情,并适时和学员做交流,眼神是讲师和学员间传递讯息的重要管道,有时讲师不敢和学员对视,授课时只盯着投影片或是前方的墙壁、目光飘移不定,讲师可运用以下技巧来强化眼神交流:
1. 对视:
讲师的目光就像聚光灯,将目光聚集到某一个人身上,运用友善的目光让学员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,进而愿意更热情来跟你互动。讲师若担心直盯着学员双眼会不小心忘词或中断表达,建议可直视脸部两眼和鼻头形成的三角区域的中心点(约当眉心或鼻根的位置),让学员感觉到你是在和他单独对话,对视时间也不宜太长,约2~3秒即可,但要特别注意,不要总盯着同一个人,会让学员感受到不自在,尤其是针对异性时,更要尽量避免,以免引发不必要的误解。
2. 虚视:
讲师目光平视前方整个区域,感觉好像看着某一样东西,但实际上什么也没关注,这个方式有助于让讲师放松情绪,把精力集中在课程内容上,但时间不宜太长或太频繁,若常常虚视不动,会显得表情木然,没有融入学员的感受中。
3. 环视:
讲师的目光就像探照灯,运用目光扫视整个会场,在课程刚开始时最常用,也就是讲师站定后,面带微笑用温和的目光环视全场,由前、中、左、右、后各区域周期性地来回关注学员的动态,和学员进行眼神的交流,尤其是要特别注意前后左右两侧的学员,避免坐在边缘的学员有被忽视的感觉。
(三)手势运用:
1.搭配方式
手势是藉由指、手、肘、臂四者的动作来表达出情意的。讲师必须依讲课的内容和欲强调的重点,搭配手势做自然地摆动,不宜将双手下垂置于两侧,这将显得呆板没有活力。若更细部的拆分手势,手有三法:指法、掌法、拳法。肘和臂的运用有四种:上扬、伸展、下劈及摆动。一般来说讲师在课堂上,用臂不用肘,用肘不用手,用手不用指。学员人数在百人以内,手势以手为动作主体,肘和臂随着手而动; 若学员人数在百人以上,这时手势以臂为动作主体,手和肘做为辅助!
2.定位移动
讲师的仪态要专业优雅,讲课时双手宜维持在腰部以上,这样肢体也将显得均衡,而手势移动的幅度宜控制在“动作黄金框”中,适时展现开合之美,也就是上、下幅度维持在肩膀和腰部间,而左、右双臂展开幅度约莫45度。一旦双臂上举超过肩膀,就表示情绪激昂或是激励强调时使用。最后,讲师要特别注意,勿用手指向学员或是勾动手指招呼别人,这都是不礼貌的行为,很容易造成学员的反感。
(四)声音表情:
声音是有表情的,讲师讲课时的语调一定要带有感情,要能结合讲课内容,以情带声、以声传情、声情并茂,让情感的表达紧紧的和内容相扣。若讲师授课语调平淡、语速毫无节奏感,会令人听众疲倦,而低沈而无音调起伏的声音,也会让人觉得有距离。因此如何掌握“语调和语速“的技巧,分述如下:
1. 语调:
语调的变化有四大要素:停顿、重音、升降和快慢。要如何练习声音的抑、扬、顿、挫,其实唱KTV就是一个很好的练习方式,挑一些音调起伏变化较多的歌曲来练习。平时朗读文章时,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,运用高低音调交替发声的方式朗读每一个单词,训练对音调的控制。此外,呼吸对声音也有很大的影响,因为呼吸产生了气息,而气息的强弱决定了我们声音的能量,气息可以说是声音的脉搏,因此当讲授的段落较长时,讲师一定要记得适时的换气呼吸。
此外,适时运用“停顿“的技巧,其实更能让人印象深刻,古人说“沉默是金”,沉默本身的能量,起到“无声胜有声“的作用。你是否曾有这样的经验,你在台上讲了一个笑话,但观众毫无反应?当然可能是你的笑话真的不够好笑,但更可能是你并没有给观众足够的时间理解,他们还未来得及发笑,而你已经继续下一个话题了。我非常喜欢看相声,仔细观察相声演员每次讲完笑话后,都会刻意停顿片刻,让听众理解其意涵,然后听见笑声后,再继续下一个段子。
2.语速:
所谓的语速,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说了多少个字。讲师在语速上的要求是:快慢相宜、抑扬多变、错落有致。讲话速度的快慢,对传达的效果影响很大,讲得太快或太慢都会妨碍听众的接收。讲话速度快、频率高,从短时间来看,容易使听者集中精力,但时间一长(超过15分钟),听众就会感到疲劳,同时语速过快也会影响自己的思路,或造成口齿不清,层次紊乱。相反的,如果语速过慢,上下句停顿时间过长,听众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,分心去接收其他方面的刺激。
语速适当才会让听众有安全感,根据研究一分钟的语速约180个字是比较适当的,但重点也不仅在于速度,讲话时若能如之前谈的适当的停顿,也会让整段话听起来更有层次感,所以就传达的效果来说,语速控制固然重要,但节奏感的掌握更是重点。有句成语叫做“滔滔不绝”,是形容一个人说话就像流水一般、话多且没有停歇,也常来形容一个人“口才好”,但如果你也曾被人这样赞美,那就要特别注意,你说话的时候是否有适时的停顿。
依据“麦拉宾法则”,以听众的视角来看,由于讲者透过“视觉+听觉”所传达的讯息就已占了93%的比重,所以“第一印象”只有一次的机会,讲师不得不慎啊。
本文经廖孟彦老师授权刊登,原文发表于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