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理文章深度剖析「麥拉賓法則」的意涵與運用技巧
次閱讀
《 廖孟彥 睿華國際榮譽顧問 》
任何談到關於溝通和表達這個議題時,你一定聽過「麥拉賓法則」的黃金溝通比例,但其真正的意涵卻常被誤解,而我們又該如何運用在教學上,來提升講師風采與表達魅力呢?
所謂「麥拉賓法則」主要的立論是,要評斷是否信任一個人,根據對方語言得到的訊息(談話內容、言詞的意義)佔7%,從聽覺得到的訊息(聲音大小、語調等)佔38%,透過視覺得到的訊息(外在、表情、動作等)佔55%,因此也稱為「7─38─55法則」,換句話說,我們對別人的信任度,有高達93%是靠外在所接收到的訊息決定的,因此講師站在台前,在還沒有開始正式講授前,學員大多也是以這樣的標準來判斷這個講師是否值得信任。
這就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家艾伯特‧麥拉賓(Albert Mehrabian)於1971年提出的「麥拉賓法則」又稱為「3V法則」或是「7─38─55法則」,也就是「說話者影響聽眾的要素,Visual(視覺訊息:外表、表情、儀態、眼神)佔55%,Vocal(聽覺訊息:音量、音調、語速、音質)佔38%,Verbal(語言訊息:內容、辭意)佔7%」,以此來證明「怎麼說,要比說什麼來得重要!」。
我常聽到不少講師在從事演講或教學的過程中,也常會引用「麥拉賓法則」或「3V法則」來強調外在的表現有多重要,但卻輕忽了內容的重要性,若仔細理解麥拉賓的原始實驗設計,他一開始就有輕忽語言內容傳遞訊息的能力(比如用「單字」做測試,而非「完整的內容」),因此引用麥拉賓法則來論證「外在比內在重要」,其實會造成相當多的誤解。不過「麥拉賓法則」至少在一種情況下適用:「當一個人說話的身體語言及聲音表情,和其說話的內容不一致時,人們會傾向相信非語言訊息,而非他說的話。
換句話說,只有當聽眾已相信講者所說的話,或完全不知道內容時,外在的肢體語言表現才有可能會形成影響力。但只要聽眾察覺或懷疑講者說的話有問題,再好的肢體語言或演講技巧,也挽救不了聽眾對講者說話內容的信任度,甚至還可能因為兩者的不一致,讓聽眾認為講者是在誤導或欺騙聽眾,而因此產生厭惡。
但反過來說,一旦聽眾察覺到講者的技巧有問題,例如:用非常誇張的肢體語言或過度渲染的聲音表情,即使論述的內容再好,也會影響聽眾對講者的接受度和信任度,也就是「三流的發表可以毀掉一流的內容,但一流的發表卻不能拯救三流的內容」,我認為這才是「麥拉賓法則」適用在教學或演講上真正的意義,也就是「怎麼說」和「說什麼」一樣的重要。
那麼,講師該如何運用「7─38─55法則」來提升自己的專業風采和表達魅力,快速贏得聽眾的信任呢?建議可從以下四方面來著手精進:
(一)服裝儀容:
1. 先求得體:
講師的穿著必須要得體端莊、具專業形象,但是否就一定要穿西裝打領帶才算是得體,我個人認為倒也不必要,講師可依自己的授課主題,穿搭出自己的特色,展現出自己的專業風格。尤其是公司的內部講師,授課當天若突然穿西裝打領帶來(尤其是科技業),而台下學員卻仍穿著輕鬆,這樣反而會顯得講師和學員格格不入,產生距離感。
2.再求加分:
我認為穿著得體的標準是,講師要比台下學員的穿著有“高一級”的相對概念,也就是說講師要先了解學員平日的穿著,而授課當天的穿著要顯得比學員更正式些,但卻不宜過度。舉例來說,若學員穿著休閒服和牛仔褲,講師可穿著襯衫和休閒西褲,這樣就是“高一級”的概念,倘若學員已穿著襯衫和西褲,那麼講師可以打個領帶或是加一件西裝外套,都可以展現更專業的形象,也可以再搭配一些精緻的配件,都可以為自己的專業再加分。
(二)表情眼神:
講師要面帶微笑、誠懇自然,露出從容自信的表情,並適時和學員做交流,眼神是講師和學員間傳遞訊息的重要管道,有時講師不敢和學員對視,授課時只盯著投影片或是前方的牆壁、目光飄移不定,講師可運用以下技巧來強化眼神交流:
1. 對視:
講師的目光就像聚光燈,將目光聚集到某一個人身上,運用友善的目光讓學員感受到你對他的尊重,進而願意更熱情來跟你互動。講師若擔心直盯著學員雙眼會不小心忘詞或中斷表達,建議可直視臉部兩眼和鼻頭形成的三角區域的中心點(約當眉心或鼻根的位置),讓學員感覺到你是在和他單獨對話,對視時間也不宜太長,約2~3秒即可,但要特別注意,不要總盯著同一個人,會讓學員感受到不自在,尤其是針對異性時,更要盡量避免,以免引發不必要的誤解。
2. 虛視:
講師目光平視前方整個區域,感覺好像看著某一樣東西,但實際上什麼也沒關注,這個方式有助於讓講師放鬆情緒,把精力集中在課程內容上,但時間不宜太長或太頻繁,若常常虛視不動,會顯得表情木然,沒有融入學員的感受中。
3. 環視:
講師的目光就像探照燈,運用目光掃視整個會場,在課程剛開始時最常用,也就是講師站定後,面帶微笑用溫和的目光環視全場,由前、中、左、右、後各區域週期性地來回關注學員的動態,和學員進行眼神的交流,尤其是要特別注意前後左右兩側的學員,避免坐在邊緣的學員有被忽視的感覺。
(三)手勢運用:
1.搭配方式
手勢是藉由指、手、肘、臂四者的動作來表達出情意的。講師必須依講課的內容和欲強調的重點,搭配手勢做自然地擺動,不宜將雙手下垂置於兩側,這將顯得呆板沒有活力。若更細部的拆分手勢,手有三法:指法、掌法、拳法。肘和臂的運用有四種:上揚、伸展、下劈及擺動。一般來說講師在課堂上,用臂不用肘,用肘不用手,用手不用指。學員人數在百人以內,手勢以手為動作主體,肘和臂隨著手而動; 若學員人數在百人以上,這時手勢以臂為動作主體,手和肘做為輔助!
2.定位移動
講師的儀態要專業優雅,講課時雙手宜維持在腰部以上,這樣肢體也將顯得均衡,而手勢移動的幅度宜控制在「動作黃金框」中,適時展現開合之美,也就是上、下幅度維持在肩膀和腰部間,而左、右雙臂展開幅度約莫45度。一旦雙臂上舉超過肩膀,就表示情緒激昂或是激勵強調時使用。最後,講師要特別注意,勿用手指向學員或是勾動手指招呼別人,這都是不禮貌的行為,很容易造成學員的反感。
(四)聲音表情:
聲音是有表情的,講師講課時的語調一定要帶有感情,要能結合講課內容,以情帶聲、以聲傳情、聲情並茂,讓情感的表達緊緊的和內容相扣。若講師授課語調平淡、語速毫無節奏感,會令人聽眾疲倦,而低沈而無音調起伏的聲音,也會讓人覺得有距離。因此如何掌握“語調和語速“的技巧,分述如下:
1. 語調:
語調的變化有四大要素:停頓、重音、升降和快慢。要如何練習聲音的抑、揚、頓、挫,其實唱KTV就是一個很好的練習方式,挑一些音調起伏變化較多的歌曲來練習。平時朗讀文章時,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,運用高低音調交替發聲的方式朗讀每一個單詞,訓練對音調的控制。此外,呼吸對聲音也有很大的影響,因為呼吸產生了氣息,而氣息的強弱決定了我們聲音的能量,氣息可以說是聲音的脈搏,因此當講授的段落較長時,講師一定要記得適時的換氣呼吸。
此外,適時運用“停頓“的技巧,其實更能讓人印象深刻,古人說“沈默是金”,沈默本身的能量,起到“無聲勝有聲“的作用。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,你在台上講了一個笑話,但觀眾毫無反應?當然可能是你的笑話真的不夠好笑,但更可能是你並沒有給觀眾足夠的時間理解,他們還未來得及發笑,而你已經繼續下一個話題了。我非常喜歡看相聲,仔細觀察相聲演員每次講完笑話後,都會刻意停頓片刻,讓聽眾理解其意涵,然後聽見笑聲後,再繼續下一個段子。
2.語速:
所謂的語速,是指在單位時間內說了多少個字。講師在語速上的要求是:快慢相宜、抑揚多變、錯落有致。講話速度的快慢,對傳達的效果影響很大,講得太快或太慢都會妨礙聽眾的接收。講話速度快、頻率高,從短時間來看,容易使聽者集中精力,但時間一長(超過15分鐘),聽眾就會感到疲勞,同時語速過快也會影響自己的思路,或造成口齒不清,層次紊亂。相反的,如果語速過慢,上下句停頓時間過長,聽眾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,分心去接收其他方面的刺激。
語速適當才會讓聽眾有安全感,根據研究一分鐘的語速約180個字是比較適當的,但重點也不僅在於速度,講話時若能如之前談的適當的停頓,也會讓整段話聽起來更有層次感,所以就傳達的效果來說,語速控制固然重要,但節奏感的掌握更是重點。有句成語叫做“滔滔不絕”,是形容一個人說話就像流水一般、話多且沒有停歇,也常來形容一個人“口才好”,但如果你也曾被人這樣讚美,那就要特別注意,你說話的時候是否有適時的停頓。
依據「麥拉賓法則」,以聽眾的視角來看,由於講者透過“視覺+聽覺”所傳達的訊息就已佔了93%的比重,所以“第一印象”只有一次的機會,講師不得不慎啊。
本文經廖孟彥老師授權刊登,原文發表於此